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系

虚拟仿真中心建制
管理模式、制度保障和管理规范

    武汉大学电力生产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依托水利水电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进发电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立的跨学科综合实验校级平台,由学校委托工学部统一协调、管理,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副主任由学校任命。

    中心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具体规划指导中心的建设工作;由各学科退休教授组成的实验教学督导组负责实践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工作;运行管理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由其统筹安排、调配实验教学资源,形成服务多课程、多学科的实验室运行机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作为第一负责人主管教学中心的全面工作,副主任分别负责日常教学、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财务、基础建设及技术保障等工作。

    实验教学中心为三级机构:中心——部——室。

    各部门主要职责:

    实验教学部:主要承担实验教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建设与管理工作。

    信息技术研发部:主要承担实验教学数学模型与仿真程序的开发,三维模型和三维场景的开发,数据库和网站信息平台的开发。

    运行服务部:主要承担校内外实验教学管理、校外仿真培训管理、平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在建设经费投入方面,学校对虚拟实验教学中心实行计划单列,并在“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项目申报、武大课程2010项目申报、实验技术项目申报、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倾斜。经费投入足额到位,确保实验教学中心的正常平稳运行。

     实验中心管理模式:

     虚拟仿真中心以水力发电工程、电厂热能动力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厂金属、电厂化学、发电控制与智能电网等电力学科群以及计算机应用、遥感信息技术、网络与通信工程等信息学科群作为依托,在电力生产过程虚拟仿真等研究领域有着强大的学科支撑。

     虚拟仿真中心采用专、兼职教师结合的管理模式。中心人员的管理视其所属部室不同而有所区别:运行服务部的全部人员、实验教学部的大部分教师(企业兼职人员除外)和信息技术部的一部分教师由中心统一管理;而信息技术部的另外一部分教师,其相关教学管理在教学中心,行政管理则依据所属学科性质挂靠在对应院、系。

     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教学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中心的实验教师负责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实验技术人员负责所在实验室的实验教学辅助工作,完成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与信息技术研发人员一起参与教学改革和实验课程建设。中心严格执行教师上岗前培训制度。新任教师上岗前,需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培训。中心还指定指导教师,指导新教师编写教案,通过试讲后上岗。为提高教学效率,中心在经费、人员、仪器设备、实验设施、教学安排等方面实行集中管理,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人员合理流动和教学项目开放的良好局面。

     同时中心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一方面对校外提供远程虚拟现实实验服务,按照使用时间、培训人数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另一方面,对于对平台的建设有贡献的用户,如新实验的开发者,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奖励的金额可以根据他们开发的实验的受欢迎程度和使用频度量化制定。采用这样的市场化机制,既可以实验中心的进一步完善争取了经费来源,又能够吸引优秀的研发人员和爱好者,为中心功能的扩展做贡献。

     制度保障和管理规范:

     中心在教学、人员、实验室和外服务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在人、财、物方面给予政策保障,有利于中心可持续健康发展。

     1、人员管理与教学管理制度:《电力生产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岗位管理制度》、《实验教学中心的教职工业绩考核办法》(试行)、《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技术人员业绩考核办法》(试行)、《实验教学中心关于教学成果奖励办法规定》(含自制仪器与自主开发软件)、《实验教学中心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管理补充规定》(试行)等。

     2、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规定》(试行)、《开放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低值耐用品管理办法、器材损坏丢失赔偿制度等。

     3、对外服务:《实验教学中心关于承办培训班的管理办法》等。